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教师节特别报道】 致敬平凡之路

作者:钟伟平 朱琳 吕小梅等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公共实验中心 编辑:钟伟平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18-09-10

【编者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个职业,关乎心灵,关乎良知,关乎真理,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公共实验中心师生走访了我校部分教师,并被一个个发生在许院讲台、课堂、生活中的故事深深感染。老师们这样表达:“这辈子做老师我不后悔!”“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自己的学生被认可或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用人格魅力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他们用创新、进取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了标杆与示范,他们陪伴引导学生的成长,也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教学相长,走向成熟。也许,每一个老师都注定要走一条平凡之路,但却早已在心中繁花似锦。

  

 

从“崔姐”到“崔妈”

今年是法政学院院长崔秀花从教的第30个年头,在学校刚刚举行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崔秀花和其他几位同样从教30周年的教师受到了表彰。在每年教师节表彰从教满30年的教职员工,这已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

1988年崔秀花从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来校任教,受中学老师的影响,大学时她读的是师范专业,也打心眼里认为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但第一次登上讲台的她却发现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第一次上课,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看到台下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语速越来越快,45分钟的课30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不得不为大家串讲习题。”这略显尴尬的“第一次”至今让她终身难忘,“那时我就意识到做一名老师不仅要备课充分,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学生能够接受的节奏来授课。”在很大程度上,崔秀花认为自己正是在讲台上得到了锻炼,“是学生给了我这种锻炼的机会,我常常问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收获了多少,有哪些疑问,我在这种交流中明确了应该如何完善我的课堂。”从此,课前、课上、课后的“三沟通”也成为她手中的“法宝”,让她的课堂变得从容起来。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周8节课左右的工作量,即使院长这一职务带来了不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这份坚持也未受影响。

贫困生学生刘方(化名)是一个给崔秀花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相处中崔老师发现他的性格有些偏激,就重点引导,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多读书。刘方每个周末都要回长葛老家蹬三轮挣生活费,苦恼地跟崔秀花说:“老师,我周末没有时间读书了,要是能蹬着三轮也能读书就好了。”一句随口的话却让崔老师上了心,她找来录音机把那本书录了下来,在把录音机和磁带交给学生的时候,他感动地说,“老师,我想喊你阿姨,但年龄不合适,我喊您崔姐吧!”说到这里,崔老师的眼里泛起泪光,“我答应了,心里很感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开始喊我崔妈,我的30年教龄可以用从‘崔姐’到‘崔妈’这几个字来概括。”

“无论学生走到哪里,取得成绩了,抑或遇到困难了,他们主动与我分享喜悦或者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的时候,是我最能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价值感的时候。”她这样说。

幸福莫过于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走进文综楼1419房间 ,两个巨大的书架迎面而来,书架里一层外一层满满当当全是书,绝大部分是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文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地上放置的箱子里也是摞得很高的书,再加上一桌一椅一床一电脑,这间工作室竟狭窄得没有下脚的地方,仅留了一条窄道出入。这就是文学与传媒学院姜荣刚老师读书备课做科研的地方。“我从社科院毕业来学校,从北京带了37箱书回来,说实话这些书给我两辆宝马车我都不换。”爱书的姜荣刚老师开玩笑道。

姜荣刚的经历很丰富,在基础教育领域耕耘7年,到中国社科院读博士,2008年来到我校任教。“做科研需要丰富的学术积累,要通过读书来建构,刚来的那会儿,我就想好了,要先在这里读上十年书!”转眼十年过去,姜老师的科研成果有目共睹。《文学遗产》杂志是全国唯一的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姜荣刚在这本杂志上先后发表了5篇较有影响力的论文,但说起他的“破冰之旅”,他笑说除了坚持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毕业后第一次给《文学遗产》投稿,前后改了6遍,用了1年半时间,每次修改都要查阅大量资料补充论文,改到第5遍的时候,编辑为难地说如果你的教学任务很重,这个稿子就放弃吧,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第6稿发过去,大概过了10分钟,编辑回复我,这个稿子他们用了。随后《新华文摘》进行了转载。经过这次磨砺,姜荣刚后来的科研之路就顺利多了,曾同时拿到《文学遗产》两个用稿通知,先后多次在《学术月刊》《文学评论》等业界高层次期刊上发表论文。

“科研能促进教学,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是搞不好教学的。老师在游刃有余地教授自己熟悉的领域时,学生往往能收获更多!”姜荣刚老师在谈及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说。“记得一次课后有一个学生走过来跟我说老师你这节课讲得真带劲儿!我觉得这是一种认可。”姜荣刚补充道。谈起执教经历,他说:“我对学生比较严,会给他们列书目,我希望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有一个快毕业的学生,课后对我说‘姜老师,如果能早些遇到你,我的大学可能会有很大不同。’那一刻,我觉得很感动,我觉得这是对我教学工作一种肯定!”

“学生的进步是让老师欣慰的事情;人生不止停留在物质层面,你的幸福莫过于别人发自内心的对你的尊重”,姜荣刚说。

做科研和做老师,都需要一份纯真

2010年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毕业来校任教的何伟伟是师生眼中的科研“高能”,今年他获评“河南青年科技奖”,领衔的“纳米催化材料与应用”团队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我来许昌学院任教已有8年,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之一。” 刚登上讲台时,他坦言内心不乏紧张,花了一段时间才与学生充分磨合。“最难忘的时刻是开学和毕业,因为一次代表相逢,一次代表离别,特别是每个新学期都会接收一些新同学进实验室,这是特别激动的时刻。”近年来,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开设的“创新实践平台课”和材料之星培养计划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不少同学大二开始就进入了何伟伟和各位老师的实验室,材料学院的学生们在本科期间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已达40余篇,学生参与的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 “我的学生暑假一直坚持在校做实验,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建立起了浓厚的科学研究的兴趣”,何伟伟说。

“有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14届学生安丽的博士生导师主动找到我,跟我说学生的近况并大大地称赞了她,看到学生被认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安丽如今已经博士毕业在兰州大学任教,“身为老师最自豪的莫过于学生学有所成。”

何伟伟用“纯真”一词概括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他说:“科研工作要讲究‘真’,作为教师,也同样讲究一份‘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同样来自新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岳红伟老师今年刚刚拿下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校任教三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一有空,就会走进别人的课堂。“2016年走出校园,之前是以学生的身份在听课,后来成为老师,再去听老教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师道的传承。从别的老师那里也学习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在他的指导下,不少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细微处的关怀

“找陈老师!”这大概是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不少同学遇到难题后的第一反应,而这一句话也道出了辅导员陈荣华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

12年前,陈荣华大学毕业后来到我校担任学生辅导员,“从小就生活在高校校园中,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很大程度上是耳濡目染的结果。”因为辅导员不足,他曾同时担任四个年级的辅导员,常常需要加班到深夜。为了缓解工作的巨大压力,陈荣华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让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班导生,协助老师带低年级学生。“没想到这种依靠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换位思考真正理解了老师工作的不易和繁琐,他们表现出了一种担当。2018届班导生有8位,其中今年考上广西大学的刘文青,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周五就要开毕业典礼了,周三他还在给班里开会,讲他的收获与遗憾,与每个同学道别,场面很感人,这也令我很感动,我觉得他们长大了,懂得了责任和担当,也懂得了分享与沟通。”

2016年学校一位教师突发疾病,陈荣华带过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在网上第一时间组织捐款,一下子捐了上万元,并反复对他说,“陈老师,您是我们最信任的老师,请一定帮我们转达!”说起这件事,陈荣华非常感慨,“一方面,学生们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这份信任让我很感动。”

“流水的学生会,铁打的陈老师”,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201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郭显锋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去年冬天,大雪来势汹汹,陈荣华把自己的银行卡交给小郭,让他赶紧带院里没有棉袄穿的困难学生去买棉服,还在电话里再三嘱咐“困难学生一个也不能落下,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一直相信,只有投桃报李,才能桃李满天下,作为辅导员就是要不怀功利之心,从细微处为学生着想”,陈荣华说。

站稳舞台,更要站好讲台

今年暑假,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李卫玲在2018中欧国际艺术节(西班牙站)一举夺得美声教师组第一名,这是她继去年获得2017中欧国际艺术节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后第二次得到国际大奖。

2004年李卫玲大学毕业来校任教,“上学期间很努力地学习声乐,本科时每天三个小时练唱,到研究生的时候每天有六个小时在练唱。”李卫玲回忆起自己的“疯狂岁月”:“工作后,我坚持每个月去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求教名师,为节省时间和费用,往往坐夜车去,早上到老师那里,当晚再赶回来,一直没有间断。”如今,铺满桌子的火车票是这份执着与坚持的最好见证。而对于自己的职业,李卫玲表示,当老师要不断地往前走,知识就像源头活水一样,一直走在前沿,才能时刻给学生建议。

“有一位学生在他大四那年的教师节送了我一张光盘,记录了从他所听到的看过的我的每一场音乐会的录像。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我很欣慰,后来我把他推荐给我的老师,现在他在意大利跟着一位很不错的老师学习。”

谈到自己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时,李老师流露出兴奋的表情,“当时想着终于可以教学生了,想赶紧把自己所学教给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去启发他们。直到现在对教学工作仍很有热情,看到好苗子更是兴奋,我告诉他们,在这儿我尽我所能帮你们打好基础,以后希望你们能走得更远。”
    教改受益的不止是学生

“钱老师的授课方式很适合我们,他讲课会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同学们都很喜欢上钱老师的课。”2015级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贾朝阳说。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教师钱跃磊今年参加了第八期全国应用型课程改革说课竞赛,其主讲的《测量学》课程获得了一等奖。

每两周在校园内实习一次,每学期外出实习一周,经常去山地、农村等不同地方进行实践教学,钱跃磊尝试用项目制教学而不再是过去较单纯的讲授。“《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想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也是我给我自己成长提出的‘小目标’”,钱跃磊说。

每次上课,他都会积极与学生互动,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不按照课程章节进行讲述,而是以工作过程当中某一个项目的流程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主动去学的时候目的性就会非常明确,能很快的记住项目的步骤,并能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学习效率就提高了,课改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钱跃磊说。课改后,学生的反响不错无疑让钱岳磊吃了“定心丸”。他的学生贾朝阳说:“钱老师会非常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特别注重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他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除了上课,钱老师还带着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今年他带着贾朝阳、赖云露等四位学生参加了全国测绘竞赛,获得了特等奖和一等奖。

“对学生,对学校是离不了,也退不了的”

文学与传媒学院王晓敏老师的一节课上,在教室不起眼的位置,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师在认真地听讲,做记录,下课后,回望这身影,却不知何时已经走远了。这位老教师就是我校教学督导团成员之一涂白诚老师。王晓敏老师说:“督导团的涂老师是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教室听课。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但在反馈环节督导组的认真态度和深度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涂老师对我的课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让我很受鼓舞,她也真诚地提出了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所以,非常感谢涂老师,也非常感谢学校督导团教师们无私的付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校成立了由离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组成的督导团,平时的工作包括开学巡视、期末的巡考、复查试卷、日常听课和反馈等。听课后督导团成员会整理该堂课教师的教课情况并反馈到该老师所在的学院和教师本人,指出他们的不足点和努力的方向,帮助青年教师们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2012年,从教38年退休的涂白诚老师加入其中。今年上半年她还被邀请重回课堂给本科生上课,她说:“工作时间长了,对学校的感情很深,对学生,对学校是离不了,也退不了的,现在自己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涂白诚老师退休前在(旅游)历史文化学院担任专业课教师,教授《历史文选》《教学法》《技能训练》等多门课程。退休后依然心系学校,担任了该院特聘党建组织员、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2016年以来担任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作为一名教师,可以一直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学校建设得更好,让学生觉得学校像家一样温暖,将来对母校更留恋一些,即便已退休,这也是我十分愿意去做的。”涂白诚告诉记者。

我们采访到的只是部分教师,他们是我校众多优秀教师的代表。这条平凡的路上,有多少祝福,就有多少的奉献与责任。这是一条平凡之路,更是一条在沿途开花结果的不凡之路。谨以此文,祝福所有老师。

 

文字记者朱琳、吕小梅、陶乐、张丙臣、陈爽、赵闪闪、徐雅婷、樊璐瑶、赵洁、侯伟娜、张雨晴、束春杰;

  视频摄制:刘雪锋、钟伟超、张梦洁、耿世伟、王彦钊、杨婷、杨梓枫、田沛、张怡、陈晨。

  特别感谢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离退休工作处、文学与传媒学院、法政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配合采访摄制。

 

许昌学院地址:中国·河南·许昌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许昌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