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河南日报、学习强国】“泡”在实验室里的大学生(实验室里的年轻人)

作者:曹萍来源:河南日报第2版 编辑:孙旭涛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23-01-09

虽然放假在家,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涵博也没闲着:经常在线上跟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从学校实验室带回来的数据,设计下一步实验的走向。放假前,他和小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做一个快速检验血糖新试纸的相关实验。

上大三的张涵博,是学院实验室里的熟面孔了。“我们从大一就开始在实验室里,跟导师和高年级同学一起动手实践。”1月2日,张涵博说。

张涵博的经历在许昌学院并不是特例。化工与材料学院2019级的关亚东,现在还记得大一时走进实验室的情景。“第一次见到很多大型仪器,看到老师和高年级同学进行科研,感觉很兴奋,也激起了我更大的兴趣。”关亚东说,几年来,他和同学们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创新比赛大奖,也坚定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探索的决心。

自2007年,许昌学院就开始探索本科生走进实验室,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成熟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也是学校大力培养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院长张艳鸽说。

同学们都很喜欢的这门课程叫“开放平台实践课”。“刚上大一时看到这个课程,完全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张涵博和很多同学一样,没想到大一就能进入实验室。他跟很多在其他地方性大学读书的同学交流时,也引来了大家的羡慕之情。

开学没多久,同学们都收到选导师的通知,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选择导师,指导之后四年的实验课程,带领大家进行项目科研。

“开放平台实践课,是贯穿整个本科学程的,以它为主线将创新实践与专业实践相融通,打造了延伸至毕业设计的课程群。”张艳鸽介绍,实行全员导师制,推行项目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壁垒,将项目研究贯穿课堂内外。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理论到实践,张涵博和同学们从一开始就走在科研创新的路上。“大一大二主要是在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操作,进入大三就开始跟着导师做项目研究。时间安排也会很灵活。”张涵博说,他现在和小组同学一起做的血糖快速检测试纸研究,就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

除了走进学校实验室学习实践,同学们还有很多机会走出校园,到企业中提高自己。搭建多元协同组织架构、实施全员导师制、实验室开放、科研反哺教学专项管理……“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方案,同时为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构建‘产、学、研、教、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新模式。”张艳鸽总结说,这也成为许昌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

在实验室中浸润四年,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近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很多科研项目都在全国性大赛中拔得头筹。

《奇彩纳米钧瓷》等近20个项目,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赛中获得奖项;还有些同学获得了专利授权,发表了相关论文,本科四年学习收获满满,毕业后不管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底气十足。

“现在就盼着开学,继续回去做实验,把项目做好,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多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出把力。”张涵博说。

新闻链接:http://dzb.henandaily.cn/html/2023-01/05/content_616291.htm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985834119629075380&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hen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04ebc25f2c0a8857f0000&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9985834119629075380

许昌学院地址:中国·河南·许昌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许昌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