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CZTSSe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报告人:邵志鹏 副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17日9:00-11:30
报告地点:蕴韬楼(A4)三楼301会议室
化工与材料学院
2025年10月14日
报告人简介:
邵志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2016-2017年于法国Chimie ParisTec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7月起到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崔光磊研究员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器件开发工作。研究专注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体系的研究以及器件的制备及优化。在 Science advance、Joule、 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ACS Energy lett.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 SCI 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山东省青年泰山学者。
报告摘要:
CZTSSe薄膜太阳能电池因其组成元素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低毒且具备较高的理论转换效率,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有力竞争者,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其认证效率仍远低于理论极限,这成为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瓶颈。效率瓶颈主要源于吸收层内复杂的缺陷化学(如高浓度的Cu-Zn反位缺陷)以及严重的界面复合损失,因而精准调控吸收层质量与界面特性是实现CZTSSe电池性能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此,全球研究聚焦于攻克吸收层结晶质量差、缺陷形成难控制、体相与界面非辐射复合严重等难点。近年来,研究从晶体生长与缺陷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出发,通过阳离子掺杂、界面钝化工程以及梯度能带结构设计等策略,有效调控晶粒生长、抑制缺陷形成、优化载流子传输,实现了电池开路电压与填充因子的显著提升,推动了电池效率的不断进步。未来,通过多维度协同优化,有望进一步释放其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