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提升在行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新闻

【内涵提升在行动】之八:从宏观到微观,打造OBE理念的行动方案​

作者:周颖杰 闫慧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教务处 编辑:钟伟平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19-12-09

编者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内涵发展,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学校提速发展的新航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凸显“内涵提升、改革创新、开放融合”三大战略,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专业提质、人才队伍汇聚、办学特色凝练、大学文化厚植、治理能力提高六大工程,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的新命题。近期,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在校内各媒体平台推出“守初心 担使命 内涵提升在行动”专题系列报道,深入走访、融媒报道学校各单位在党建与思政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引领、文化传承、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新经验、新成果,为全校师生鼓足干劲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凝聚力量。本期推出第八篇,聚焦我校如何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推进OBE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落地”生根。

 

“路线图”绘起来,院系动起来,课程改起来——

从宏观到微观,打造OBE理念的行动方案

 

近年来,许昌学院将OBE理念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通过系统设计、统筹安排,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稳步推进OBE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落地”生根,持续提升学校教学内涵,给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带来了的全新的视角和实践。

宏观设计:“逆向追问”带来人才培养的全新“路线图”

2016年,对许昌学院来说较为“特殊”:距学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刚好4年,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新的周期。期间学校在产教融合、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打造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串点成面,构建起一整套教学内涵持续提升的方案,似乎还缺少一条“主线”。

“OBE” 理念是本科教学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成果与‘反向设计’,这无疑给了学校一种全新的“反思”视角:社会需求和我们的人才培养预期之间是否吻合?培养路径和预期目标是否指向一致?学生的获得感如何?这种“逆向追问”给许昌学院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2016年,许昌学院制定了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要求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念,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上教学与课下学习、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之间的关系,构建起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支撑关系。

十大改革计划聚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

 

随之,学校出台了《许昌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五年规划》,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OBE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在各个层面上的落地生根。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具体问题为抓手,在五年规划中推出了十大改革计划,即思政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一流专业培育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一流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范式改革计划、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通识教育改革计划、教学信息化提升计划、学业评价改革计划和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推进计划,并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统筹协调、示范引导和协同推进。 

副院长黄怡俐说:“OBE理念让我们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逻辑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制定了新的方案,这给学校教学内涵提升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依据、新的架构。而从理念到落实,必须坚持系统性推进,既做好宏观层面的设计,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校上下层层落实,才能真正让它落地生根。”

中观落实:建立OBE理念在学院和专业层面的深度认同

学校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顶层设计,迅速在二级学院和各专业得到了认同。

为了能清晰定义“目标”,2016年各院系开展了所有专业的社会调研,深度接触行业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校内师生及国内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深入了解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评价和要求,审视过去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认真考量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可以说,OBE理念在院系层面的落实给各个专业带来了一场关于教育教学意义的追问。学校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外审专家论证会,经过专家评审和意见反馈,使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课程设置及标准等更加明晰,全校所有专业制定了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而系(教研室)主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其对OBE理念的践行效果直接影响专业建设水平。2018年学校举办了首届“系(教研室)主任说专业”竞赛活动,要求全校61名系(教研室)主任各自从专业分析、专业要求、课程设置、专业评价、课程大纲等5个方面“说专业”。这一轮“练兵”的结果显示,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系(教研室)主任们对专业设置、专业水平、专业依托产业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比较了解,已能很好的把OBE理念落实到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基本做到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学校定位、专业标准等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并分解为具体的毕业要求,理清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学校在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基础上,以专业认证为突破,培育优势特色专业 

201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率先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根据毕业要求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大大提升了专业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正是OBE理念的深入落实为专业认证的通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纳米材料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专业成功获批2019年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OBE理念在专业层面落地生根的表现。

微观践行:让OBE重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任何教育理念的效果最终取决于课程建设及其实施过程,将OBE理念内化到每一门课程中,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实。

近年来,学校积极引导、强力推进课程改革。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实施“课堂教学范式改革计划”,着力推进OBE理念在课程层面的落实,深度审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逻辑支撑结构。学校先后邀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范怡红教授举办 “教师角色转变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为主题的教学工作坊,邀请德州学院巩建闽教授在教学论坛上作 “OBE课程体系设计——从理念到行动”的报告,一系列专家主题报告均旨在教育引导教师要从“教师教得好”向“学生学得好”进行转变。 

2016年以来,学校开展了OBE理念课程大纲制定工作,全体教师、每门课程都制定了新的课程大纲,新课程大纲明确要求必有“三挂钩”,即课程目标要与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挂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与课程目标挂钩、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要与课程目标挂钩。

     

“毕业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示意图

学校实施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强调按照OBE理念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促进课堂教学与岗位生产过程的对接。学校通过“以赛选课”,开展“教学创新大赛”和“应用型课程设计竞赛”,两年来共有50门课程立项为校级示范性应用型课程,这些课程起到了引领全校课程转型的作用,目前全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氛围良好,绝大部分课程已开始向应用型转型,部分课程在国内重要比赛以及论坛交流中获得佳绩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2019年,许昌学院开展了基于OBE理念的说课达标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基本遵循,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改革理念,进一步推进OBE理念在课程实施层面的真正落实。

 

聚焦课堂,开展说课大赛、教学创新赛等 

 

学校聚焦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实施“学业评价改革计划”,加大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实行多个阶段、内容综合、多方参与、形式多样的综合考核模式;通过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反思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OBE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推进了学校教学内涵的持续提升。近年来许昌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大学生学科竞赛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第三方评价调研,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素质高,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从2016年至2018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学校实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突破,在建6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17项省级各类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各专业学生多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大奖,国家级获奖人数和获奖比例从28%增加到38%;学校获批多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实现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突破。

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以OBE理念为指导,全面深化教学领域系统性改革,构建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有效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教学内涵提升,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许昌学院地址:中国·河南·许昌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许昌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