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院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新闻

【许院故事】汪庆华:留住中原农耕文化的“根脉”

作者:钟伟平 李雪玲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杨哲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22-04-30

在许昌学院有这样一个人,将自己的半生都倾注于中原农耕文化这片特殊的育人园圃中——他就是曾任校党委副书记、正校级调研员,现任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简称“农博馆”)名誉馆长汪庆华教授。

在大家都以为他退休后会重拾书法、绘画的爱好时,他却选择了继续与农耕文化“较真儿”。历时三年,他带领团队一砖一瓦的将这个蓝砖、红瓦、白柱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建造起来。馆内18个展厅罗列了耧、犁、锄、耙、食盒、蓑衣、草鞋……近3000余件饱含时代印记的藏品。在农博馆开馆的这十年里,先后被评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展示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

“走乡串户”建立起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逐渐取代人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些极具历史底蕴的传统工具也逐渐消失。2010年3月,许昌学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决定建设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以抢救性地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用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重任落在了当时即将退休的汪庆华身上。

农村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换,传统农耕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物烧的烧、毁的毁,去哪里寻?起初他动员全校师生,但所获寥寥,后来他和团队成员也分别尝试借力于民间收藏爱好者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帮助,结果仍收效甚微。眼看博物馆慢慢建起,里面却没有啥可以展览的,这可愁坏了汪庆华。但是他的认真“较真”让他找到了出路。他决定带领建馆团队深入到偏远山区的老乡家里亲自寻宝。在老乡家里,他们亲自爬上堆放杂物的附棚,钻进破旧的窑洞,踏入肮脏的牲口圈,一件件寻找,一点点发现。和汪庆华一起搜集展品的退休老干部徐中森告诉记者,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处打听,到农户家里一趟又一趟地寻找。2011年以来,汪庆华和他的团队在中原大地上的驰骋奔窜,豫东乡野、豫西深山,原始村落里,古旧老屋内,到处都有建馆团队辗转奔波的身影,脚踏实地的足迹……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馆前夕他们收集了1800余件展品,馆内展品问题得到了解决。经过十几年的收集,目前馆内已有展品3000余件。

“10年来,汪书记不辞劳苦,带领农博馆建设团队的同志们,冒着酷暑严寒,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偏远山村,经常是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睡不好觉。他的付出和心血让我们很感动。”团队成员刘军伟说。他爱人心疼地“嗔怪”:退休前还偶有个双休日,现在连双休日都没有了,你们可不要学他!

而在汪庆华看来,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农博馆的存在会让老年人抚慰浓浓的乡愁、让中年人寻回儿时的记忆、让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

“深耕细作”守护农耕文化的根脉

今年3月,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官方抖音号“乡土中原”开通,为实体馆建开辟了线上新空间。农博馆还举办了“行走中原·读懂中国·感知农耕·创造未来”主题微视频大赛,从豫见农博、农博识宝、口述农耕、田园寻梦、耕读学堂五个方向征集短视频作品。

“农博馆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今后,我们在抓好日常开馆运行和持续搜寻稀缺展品、不断充实展馆的基础上,还要着力抓好农博馆的内涵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对于农博馆的发展,汪庆华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

许昌学院在创建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有利基础上,不断深化内涵建设,谋划和实施含有8个子项目的中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系统工程。于是他借着学校这股“东风”带领研究团队不断深化研究,希望能够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将中原农耕文化的精髓挖掘和展示出来、保存和传承下去,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自2013年以来,汪庆华带领研究团队,在省文化厅、省非遗中心的支持下,每年分批次深入全省各地基层农村,针对农耕文化、非遗传承、古村名镇、民间习俗、地方特产、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田野调查,收集和拍摄到图片、视频、书籍、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农博馆逐步建起一个大型典籍资料库,现已收集到全省所有市县地方史志,以及农村大集体时期大量账册资料,这些都极富研究价值。2018年6月,省委宣传部批准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基地为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汪庆华撰写的《留住农耕文化的根脉》《农耕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不能没有你》分别于2017年7月和2019年9月相继在《光明日报》发表,他主编的系列丛书《中原农耕文化》也于2021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育人为要潜心传承情寄农耕

良好的口碑和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农博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自开馆以来每年参观者达10万人次左右,在参观人员中青少年学生占较大比例,也不乏专程到访考察的有关单位和有关专家,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的农业研究专家和文化学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农博馆的建立对于全国关注和建设农耕主题馆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多年来,农博馆团队不仅在农博馆建设发展上做着不懈努力,而且面向社会实践积极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上百支团队莅临本馆参观考察,省内外30多家农耕文化场馆或项目相继创建,不少都是邀请汪庆华亲临或间接指导的。

开馆10年来,农博馆积极策划举行各类主题展览和特色教育活动,扩大宣教范围和育人功效。每到“5·18”国际博物馆日,汪庆华都带领团队策划举办图片展,深入大中小学校、广场、公园等校内外公共场所进行巡回展览,还举办了传统儿童游戏夏令营、义写义送春联、“莫忘乡愁”清明诗会、特教生走进农博馆助残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效果良好,广受欢迎。

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宣传育人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青山绿水,悠悠乡愁,寄情农耕,情怀所至。10年来,汪庆华为守护中原农耕文化殚精竭虑,身体力行诠释着一个教育工作者“退休不退岗”的奉献精神。10年来,汪庆华和他的团队走遍中原,抢救性地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用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如今这位古稀老人,目光依旧炯炯有神,身上焕发着不输年轻人的“精气神”,继续躬耕于农耕文化这片特殊的育人园圃中。

他说,做事就要一门心思做好。(本文系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项目式写作》教学成果)

许昌学院地址:中国·河南·许昌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许昌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